我的第一次出远门旅游应该是两岁还是三岁, 去的是苏州.
那时候的我肯定是不记事的, 可能话都说不清, 这件事也是后来我妈跟我说, 我才知道有这么个事实的.
据说那时候家里人都担心我太小, 在外面危险, 我爸不顾家里人反对, 硬要把我带出去玩.
可能跟我现在要是现在新买了个东西, 也想着立刻带出去的心情是一样的.
那时候的我去看了什么, 现在的我肯定是不知道的, 仅存的证据也只有之前看过一张照片, 是那时候的我在苏州, 坐在一条船上拍的照片, 现在就连那张照片都好久没见到过了.
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旅游, 应该是四岁或者五岁的时候, 去的日照.
说是有记忆, 但也只有一点点残存的印象. 我记着有一个好像是地标性的建筑, 一个挺高的一个类似雕塑的东西, 具体是什么我也忘了.
还记得我在日照海边的石头滩上, 在咸湿的空气里, 拿着一个红色的小桶去捡螃蟹.
后来我也见过我拎着那个红色的小桶在石头滩上拍的一张照片, 证明我的这些记忆确实是在日照, 而不是在梦里.
那时候的我还没有坐过火车, 去这些地方都是坐的大巴.
后来我跟爸妈说想坐一次火车, 他们带我从家里买了张去徐州的火车票, 然后又从徐州坐了回来. 距离相当于从西安市区到户县, 或者广州大学城到增城.
虽然距离很短, 也算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了. 我记得车上很挤, 还是那种绿皮火车, 我们三个还没有座位, 他们俩站着, 我坐在一个什么东西上我也忘了, 记忆中的画面只有大人们的腿.
到了徐州好像也没玩啥, 吃了顿饭就回来了. 就这样我第一次体验了人类先进的交通工具.
后来就记得10年去了北京, 那时候我9岁.
去北京也是坐大巴去的, 具体多长时间我也忘了, 反正很远很远, 可能是下午上车, 第二天凌晨才到, 然后正好赶上了看天安门升旗.
然后去看了什么就记不太清了, 只记得我在一棵树都没有的故宫里热中暑了.
这也不是日照之后的第一次旅游, 中间还去过很多地方: 黄山, 庐山, 开封, 青岛, 商丘, 枣庄, 潍坊, 连云港, 宣城…
大概每年都会出去一两次, 多了三次.
并不是因为我们家很喜欢旅游, 而是因为那时候我爸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老师们一起去旅游, 我也就跟着蹭上了.
从第一次去苏州开始一直到2013年, 我基本每一次都会跟着去. 2013年因为国家的新领导人不让组织这些旅游了, 我也就再也没跟我爸的学校一起出去玩过.
2013年我又去了一趟北京, 这时候的我12岁.
这一次不是跟我爸的学校一起去的, 是我们家里好多人一起去的, 可能得十个人左右.
当时是坐卧铺, 我跟我表弟表妹们在卧铺车厢里, 拿着我新买的手机, 打了一晚上minecraft.
那时候的我刚刚独立发现了怎么进行手机上的minecraft联机, 感觉当时他们还是很敬佩我的.
我记得当时我用的手机上的什么WLAN直连功能, 好像还只能连两个人, 而且还经常掉.
我们一个卧铺车厢有五个人都是我们家里人, 还有一位不认识的在上铺躺着.
现在想想我们当时吵闹了一晚上, 还挺对不起那位陌生人的.
幸好当时没有小红书, 要不然估计我们当时就要被挂网上了.
这次在北京的记忆就多了很多. 我还记得火车车快进北京站的时候, 火车两旁都是非常多排的整整齐齐的平行的轨道, 在互相复杂的交错相连着, 给我当时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还记得半夜四点爬起来又一次去天安门看了升旗, 记得去植物园和动物园, 记得在毛主席纪念堂门口扔了一瓶水.
还记得第一次坐地铁, 那时候的北京地铁好像是一票制, 一人两块钱随便坐, 我们还在窗口排队买的票.
记得我表哥当时跟我炫耀他新买的诺基亚Lumia 920, 高级的Windows Phone 8系统, 跟我手上的安卓机明显不是一个档次.
当时他给我打开他手机自带的诺基亚的”Here”导航, 可以用摄像头看要去的地方走哪条路, 以及周边的著名景点都在哪, 类似现在的AR导航, 又一次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震撼.
其实就算现在回想起来, 在那个时代, AR导航也确实是非常新奇的东西. 可惜时代变了.
现在, 诺基亚已经半死不活了, Windows Phone系统也已经马上被人遗忘了, AR导航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 我哥的手机也在那之后不久就被人偷了.
后来上初中了, 记得事就多很多了.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去南京的旅游, 中间路过滁州去了趟琅琊山. 也去了夫子庙中山陵之类的景点.
那时候没什么社会经验的我还在景区买了一袋咸水鸭, 回到家感觉有点臭, 现在我也不知道是就是那个味道, 还是真坏了.
为此我当时还关注了那个咸水鸭的微信公众号, 现在那个公众号还在我的关注列表里, 但是已经停用了. 也正常, 毕竟已经过去十年了.
16年中考完, 我第一次一个人踏上了离开家乡的🚆.
其实也是出去玩, 自己一个人坐火车去常州找我哥, 他那个时候在那上本科.
常州去了恐龙园, 两个人买的夜场票, 进去之后什么也不敢玩就出来了.
后来又去了南京, 我哥去带我找了他当时的npy (现在是前任).
当时他把他的包扔给了我, 然后他俩在前面手拉手走着.
体弱多病的我一个人拎着他的包, 在南京快四十度的太阳下艰难的行动着, 看着他俩的身影越来越远, 看着我眼前的画面越来越模糊.
好在还是他npy发现我不太对劲, 给我买了瓶冰水.
上了高中, 我出远门基本都是公务了.
除了每年一次去合肥一中的NOIP, 还有去中科大的化学竞赛, 还有去济南/青岛的几次信息/化学竞赛培训.
化学竞赛基本都是有大部队, 但是信息竞赛就我们几个人, 所以无论是比赛还是培训, 都比较自由, 也能玩不少地方.
2017年的NOIP在合肥, 我人生中第一次骑上了电动车, 是哈啰的共享电动车, 骑起来比我想象中的简单多了.
那天晚上, 一位朋友拉着我和另两个朋友, 说要去寻找传说中的只有大城市才有的美味至极的奶茶, 叫一点点.
我们四个人跟着导航走了一个多小时都没找到, 后来我和一位朋友实在受不了了, 骑了个共享电动车回宾馆了, 另一位朋友因为不会骑自行车, 只能被迫跟着他继续找.
后来他们俩也算是找到了, 给我们俩也带了一人一杯, 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喝一点点.
2018年年初去了青岛, 参加了某某学堂的信息竞赛培训. 当时我们一共是四个人, 住的是中国海洋大学校内的一个”学术交流中心”, 其实就是宾馆. 那时候我记得pop子和pipi美是新番.
命运的齿轮在那时就已经转动, 当时的我们没有想到我们四个人当中有一个人会在一年后真的考进了海洋大学.
因为培训有好长时间, 好像是七八天的样子, 还有休息时间, 我们还早去了几天, 所以在青岛玩了好多地方.
尽管那时候就已经不是第一次去青岛了, 但是可能因为我比较喜欢海边, 所以青岛现在仍然还是我去了还想去的城市之一.
那时候我们还在组织我们高中的”拜年祭”, 在青岛闲余时间还在那里用AE做特效. 这个拜年祭可以以后单独拿出来说.
当时我们几个在网上买了几个鼠标垫送到青岛, 但是忘了为什么没送到酒店, 而是送到离我们很远的一个丰巢柜里.
我们四个人骑着哈罗单车在青岛翻山越岭, 最后在一个小区里一个很隐蔽的地方找到了那个丰巢柜.
也是在青岛, 酒店的前台可能看我们是学生好欺负, 我们点的外卖不让我们拿到房间里吃, 说不好打扫, 必须去他们专门的用餐区域去吃.
那也是我记忆中我第一次勇敢站出来对不公平的规则发声, 前台制止我拿着外卖上楼的时候我强硬的表示这是我花钱住宿应该享有的权利, 打扫卫生是你们应尽的责任.
后来只有我们四个人两个房间可以拿着外卖在里面吃.
高考结束后的暑假, 我们一家将近十个人又一起去了新疆玩了十天. 因为有亲戚在新疆, 所以一切都被安排的很妥当.
我们开车自驾北疆, 从石河子一路开到霍尔果斯. 一路上的景色和体验确实是内地完全没有的.
能摸到雪山上的雪, 在泥泞的草地里能摸到牛, 在蒙古包旁的牧民手上能用便宜的价格现场买一只小羊杀了吃, 能在七月底体验到零下的温度.
能看到晚上十点还是很亮的天, 遍布各个地方的武警军队和检查站, 加油都要所有人都下车的加油站, 还有霍尔果斯边境对面神秘的哈萨克斯坦…
新疆给我带来的新鲜感确实要比任何一个内地的城市带给我的都要足. 我也知道如果真要把我放在这里生活我也是八成不愿意的, 所以我也谈不上非常喜欢这里, 但是对于这次旅行, 我确实非常满意, 毕竟对于游客来说, 新鲜感才是最重要的.
之前的旅行, 要么是有其他任务, 并不是单纯的旅游, 要么是一切都是大人安排. 只有上了大学, 我才真正体验到自己安排旅行的乐趣.
20年年初, 大一上学期结束, 我跟我另外三个高中同学, 一共四个人, 一起去了重庆. 当时我们在讨论旅行地点的时候, 决赛圈只有两个城市, 一个是武汉, 一个是重庆. 幸好后来去的是重庆.
重庆也是我为数不多的去了之后还想去的地方, 原因也是因为有不少跟其他地方比起来独特的地方.
重庆的魔幻交通是出了名的, 我刚到重庆就体验到了. 从火车站坐10号线地铁到”红土地站”, 准备去住的民宿. 从站台出来, 我连续坐了8个往上的扶梯, 每一个都很长. 我估计是直接把我从山脚运到山顶了.
早就听说重庆的火锅辣, 在身边人里已经算比较能吃辣的我在那里也确实被辣的受不了.
我们在去那家火锅店之前就已经买了很多瓶喝的, 点锅底的时候也要的是”微微辣”. 但还是非常辣, 那家店的冰粉是免费的, 我大概又喝了五六碗冰粉解辣.
我怀疑是电源看我们是外地人, 故意不给我们做”微微辣”, 看了一眼隔壁锅底上飘了一层红辣椒, 两个人还吃的有说有笑, 才相信我们的这个真的只是”微微辣”.
即使在现在这种交通发达, 城市之间同质化严重的时代, 各个地方也是有不少的差异的. 正因为有这些差异, 才有我们旅行的意义.
后来就是疫情了. 20年7月, 大一暑假, 疫情时代为数不多的比较安稳的日子, 我带着我弟去了上海, 顺便路过南京转了一圈.
之后一直到22年解封, 我都没有出去玩过.
我当时一直在说, 这可能是我这辈子从出生到现在连续最长的没有出去旅游的时间.
其实中间也是有很多机会出去的, 特别是我们打acm的. 按理来说, acm几乎每场比赛都是可以出去的, icpc两场之外还有ccpc, 各种邀请赛, 还有各种奇怪的会议之类的. 但是因为疫情, 我一次都去过. 最远的一次是去西工大打省赛.
隔壁打ctf的都能天天出去打比赛, acm这边全是线上, 虽然每场区域赛名字后面都会加诸如”上海”, “昆明”, “南京”之类的举办地, 但是对我们参赛选手来说, 几乎体验不到线上比赛不同举办地的差异.
唯一跟这些举办地有关系的可能就是主办方在寄物料的时候带一点当地的特产寄过来. 比如昆明的会送鲜花饼, 南京的会送鸭血粉丝汤(当然是类似方便面那种形式).
不过也有些地方送的东西跟举办地没什么关系, 这里点名批评某一年济南送的老年保温杯.
一直到22年年底解封, 我才开始打算再一次组织旅游. 被封了两年, 这一次已经是有点报复性的旅游了.
23年1月, 我陪前任回苏州之后, 就跟我的两个朋友在无锡见面. 然后我们三个人从无锡租车自驾出发, 沿着太湖的东侧, 到苏州, 嘉兴, 杭州, 湖州, 又从太湖西边回到无锡. 一共时长十一天.
要说新鲜感也是有一些的, 比如在苏州仔细观赏了贝老的建筑作品, 苏州博物馆, 确实是那种现代主义的传统风格.
在嘉兴打卡了乌镇和西塘, 风景很好看.
在杭州感觉杭州的城建真的很不错, 各种路的指示也很清晰, 有一线城市的风范, 以及见识到浙江人开车是真的猛.
在湖州开车沿着太湖边走, 碰到了大雾. 湖面那边白茫茫一片, 连水面都看不到, 只能看到路的栏杆, 背后就是纯白的雾, 好像到了地图边界一样.
但是这些地方的新鲜感确实也不是特别大, 毕竟文化差异不多, 也属于我经常去的长三角的范围. 但是这些持续不断的小新鲜感也就够了, 也能让我旅行全程保持一个兴奋的状态. 毕竟现在在中国内地, 又有多少地方能像新疆那样, 跟我们生活的环境差异有那么大呢.
再之后也就五一的时候跟前任去西安周边的一个小城市商洛玩了几天, 因为有朋友在那里. 然后本科就结束了.
来到sysu之后, 我找到了一个能一直给我足够新鲜感的旅游目的地: 香港. 作为连制度都跟内地不一样的特别行政区, 香港确实让我每次去都感到新鲜感爆棚.
跟内地其他城市不一样, 香港是一个刚踏上他的土地就能明显感觉到不一样的地方. 到处都有的繁体字和英文, 事无巨细的指示标语. 满大街跑的都是内地很难见到的双层巴士, 耳边听到的也都是听不懂的粤语. 街边的任何一个路牌, 建筑, 招牌, 告示, 甚至是地上画的指示线, 都能让我站在那里观察很久.
这些差异不止体现在眼睛看到的表面, 在我看来很多都反映着那地方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大陆的不同. 虽然这种说法可能发在网上会被人说是过度解读, 但是我确实相信在这么长时间的文化差异下, 两边的人对待事情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是正常的.
港澳通行证上的香港签注已经到第16次了, 但是我还是觉得那里还有很多新奇的东西等着我去找, 脑子里也一直都有下次去hk的旅游计划.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的爱好是旅游和音乐, 那说明这个人没有爱好. 可是我想了想, 我的爱好好像也就这俩. 如果我没有从小就开始折腾电脑, 我可能会觉得当个”旅行家”也挺好.
旅游就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到别人熟悉的地方. 我作为我自己活了23年, 对于我来说, 我的经历和环境就是我的世界的基础. 即使我知道我的经历是只有我独有的, 别人的经历会跟我大相径庭, 但是我的认知也会被潜移默化的被我的经历所影响, 把一些独属于我的认知当作是大家都有的, 甚至在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
到了别人熟悉的地方, 想象在这个环境下从小生活到大的他们的生活, 想象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才能更清楚的找到自己的哪些认知只是在自己的经历上产生的, 而不是普遍存在的.
也会想象一下如果我并不是在现在的我熟悉的环境中长大, 而是在这些我现在陌生的环境中, 我每天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会不会跟现在的我有什么差异. 这种”另一种人生”的感觉还挺奇妙的.
都说INFJ喜欢共情, 我每次旅游是不是其实也是为了跟别人共情呢.
这两天太emo了, 随便写点很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