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死.
来到sysu快一个学年了, 生活感觉也比去年刚来的时候好一点了, 但还是不咋样. 因为在这没什么朋友, 所以几乎99%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呆, 就连线上也很少跟人深入聊天了, 所以胡思乱想的时间多了很多.
科研也就按部就班的在入门, 没什么成果, 但是也慢慢尝试找问题去做了. 最近科研上的最大进步可能就是觉得自己还是可以读个博试试看的, 感觉自己对读论文没那么抗拒, 深入调研一个问题的时候好像也能感觉到一点快乐. 但是还不知道能去哪里读.
今天也不太想讲科研, 还是想说说最近对生活的一些看法的转变吧, 感觉人在过的舒服的时候就不会想这些问题, 本科的我过的还是挺快乐的, 就没考虑过太多乱七八糟的, 来到这还不到一年感觉比我本科四年变化都大.
还是要对自己自信一点
我是很害怕失败的, 这种性格的来源与其说是太过自恋导致有完美主义倾向, 不如说是太过自卑导致不能接受没有成功证明过的自己.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自信还是自卑, 如果让我上台去讲话, 在开会的时候发言, 去参加面试, 我可能也不会很怯场, 可能也能表现出那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感觉. 但是我现在还是在旅游的时候不会拍自己, 不会看别人给我拍的照片, 不会去听视频里自己的声音, 不会唱歌, 甚至一个人在房间里说话我都会因为听到自己声音导致很难受. 我觉得可能我本身还是一个很缺少自信的人, 前面那些能力只不过是在各种场合中被迫锻炼出来的. 或者说比起我物理上的存在, 我对自己的精神和思想更加有自信一点? 我也不清楚.
当我跟别人天天呆在一起的时候, 我可能可以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别人身上, 但是现在当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独处的时候, 我就必须要学会和自己相处了. 但是我每次哪怕只是意识到我在和自己相处这件事的时候, 我都会很难受, 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身边的物品上, 或者去想一些其他事情. 感觉确实不少影响了我的生活. 我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我能解决估计我生活会开心不少.
很多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我之前对于太多事都是望而却步的, 因为看到别人说很难, 即使知道试一试没什么成本, 但还是不会去尝试. 这一点其实跟我害怕失败是有很大关系的. 只是有几率会失败的事情我都不敢去尝试, 当我觉得一件事几乎不可能的时候我就更不会去尝试了.
现在反观之前作出的一些决定, 可能一些事是对自己的能力过于低估, 另一些是自己只是在用“这件事很难做了也没用”当偷懒的借口, 大部分事情是两者都有.
先说前者, 我看到一件事很多人都在说难的时候, 我可能就觉得“这件事不是为我准备的, 我不在这件事面向的对象里”. 但之后就会发现可能我是确实是可以去参与的,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有些地方确实比多数人强一点? 而且说实话, 我自己也清楚即使尝试后失败了也没什么, 但是确实鼓不起勇气, 还是喜欢随波逐流, 跟着大多数人走, 主打一个中庸, 但确实也让自己错过不少机会.
可能主要还是自己害怕失败吧, 因为害怕失败, 就会主动低估自己的能力, 让自己觉得自己不配, 就可以去偷懒了. 毕竟虽然尝试后失败没什么大不了, 但是还是不如窝在自己屋里啥都不干带给我的安全感更强.
这个问题自己可能也在慢慢克服了, 感觉这个问题是那种只需要意识到就可以开始解决的问题, 并且对我来说要比第一个问题要好解决很多, 无非就是遇到这种机会逼自己去尝试一把罢了.
人生很短, 想做什么赶紧做吧
虽然现在我还不算年龄大, 但是也过了那种把自己定位成永远长不大的人的阶段了. 在计算我各种方法读完博士毕业年龄时, 很容易就得到接近30的数字. 相比于17岁, 18岁这样的年龄带给我的安全感, 现在我已经开始产生一点年龄焦虑了. 特别是当我意识到我毕业之后, 可能就会开始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 想要改变自己, 享受生活, 或者学习一个需要静下心学的新技能的可能性几乎为0. 感觉我现在还是个在工厂里的机器, 想加什么部件还可以去加, 等到出了厂之后, 我身上有什么, 我这辈子就是什么了. 而我离出厂的日子可能也不远了. 之前想学的, 想做的, 还可以无限期推下去, 现在必须要尽快开始行动了, 时间是有限的.
最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 也在开始做一些新事情, 但是还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主要就是自己还是不能接纳自己. 我跟朋友玩的时候, 有人就会说我有点放不开. 那我确实放不开, 我连听到自己声音都会觉得难受, 想到别人看到我的样子我都会觉得难受, 我怎么可能能放开. 所以有时候我会不敢去尝试新东西, 倒不是害怕失败, 只是想到自己做这些事的样子, 就会觉得很难受, 不想去做了.
我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可能这是病? 只能说我还是想尽力尽快自己调节好, 毕竟时间不多了.
人生的重要选择
我之前并没有在什么时刻有很强烈的“这个选择会关系到我之后的人生”的感觉, 可能大部分选择对于我来说都是自然的, 是按部就班的, 或者说是理由很充足的. 虽然这个理由现在来看可能很多没那么合理, 比如一些重要选择被我用第二个问题中提到的“低估自己的能力”给糊弄过去了. 当我现在尝试认真面对一些问题时, 就发现很多选择确实可能会对我人生产生很大影响.
我很不喜欢这样的选择, 做出中庸的选择会担心我后悔, 做出让自己走出舒适圈的选择意味着充满未知毫无安全感的未来. 考虑优点的话两者的优点我都想要, 考虑缺点的话两者的缺点我都不喜欢. 很多因素也是没办法量化的, 所以感觉做这种选择题无从下手, 不知道怎么选.
规避不掉的走钢丝
还是因为害怕失败, 我总喜欢把所有事情安排妥当, 做好充足准备之后再开始. 最近发现生活越来越不给我这样的机会了, 很多时候我只能选择走钢丝, 寄希望于自己在前进的时候能够平衡好自己.
走一步看一步对于之前的我来说是一种没做好准备就硬上的体现, 是很危险的行为, 好比什么都没学就直接去参加工作面试. 当然这也是因为我的临场反应能力太差, 我觉得如果让我临场发挥, 我的智商可能不到60. 所以我更喜欢把什么都准备充足了再上场, 这样我的自信也会提升不少. 而对我来说, 对自己有了自信, 可能就成功80%了.
世界还是险恶的, 之前的我可以让自己为所有事情做好准备, 没准备好的事情就低估一下自己的能力, 也能让自己自愿放弃这件事. 现在的 我每天都需要面对我最讨厌的随机性, 每天都不知道今天会不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今天即使暂时平安无事, 我也会担心明天会不会变得糟糕. 今天糟糕的时候, 我更会担心明天事情会不会更糟.
我确实有点玻璃心, 或者说是总是担心一些小问题, 所以才会一直担心未来, 感觉自己活得好累, 还是改改这个毛病吧.
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我才22岁, 就已经到第三阶段了, 是不是老的太快了.
不过我这也只是对一些小问题的看法. 比如保研, 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 因为不太懂什么, 肯定是觉得保研不错的, 这时候我是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等到大三大四的时候, 身边很多人都在说保研无用论, 或者是读研无用论. 说很多人放弃保研, 去申请出国, 去工作, 甚至去考研, 一样能收获精彩的人生. 我当时也确实是这样想的, 可能得到了就不会珍惜, 我觉得保研确实只是一种省事的做法, 一种中庸的选择, 如果放弃保研, 或者那些不保研的人, 很有可能会收获更精彩的人生, 可以赚很多钱, 可以在企业中学到“真本领”, 这时候我是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直到现在, 我看到我身边放弃保研的同学每天加班到十点多, 被领导没日没夜push, 担心被裁; 不保研的同学有的考研早出晚归, 还是二战失利, 工作也不是很好找, 整天为了找工作焦头烂额; 出国的同学有的花了大把时间在雅思上, 还是拿不到心仪的offer, 但是不去就没学上. 我又觉得保研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至少我大四一整年都可以享受人生, 我也可以早早的开始规划研究方向, 现在的我也至少是比较自由的. 这时候我是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我很早之前就提出了一个猜想, 姑且先叫他果果效应好了: 如果一件事大多数人本来都觉得他很好, 那么如果有人宣传这件事的不好之处, 就很容易传播开. 因为大家的心里还是更喜欢猎奇, 唱反调的观点总能被当作新颖的观点, 从而被传播的更广. 而久而久之, 就会有很多人受到声音更大的唱反调的观点影响, 真的觉得这件事不好了, 即使这件事在之前是大家毋庸置疑的好事情.
我感觉保研就是的这样一件事, 至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这样的. 可能对于少数能力很强并且很有特色的人来说, 本科直接工作确实挺好, 但是这种人可能终究还是少数. 大多数人来说, 能保研还是就去保研吧.
不仅仅是保研, 我觉得我目前遇到的很多事情可能都处在这个效应中. 这里就不多举例了, 因为认为一件事处在这个效应中其实就是认为这件事好, 而我觉得还是少在博客中对具体的事情做评价比较好. 能够看透并摆脱这个效应的影响, 就是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了.
我有个习惯, “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都会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去分析自己的各种行为和心理, 找到自己的问题. 有些问题只要发现其实基本就可以解决, 有些问题发现之后想解决也挺困难. 而且我发现, 我这样剖析过后的自己, 很多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自己的自卑. 或者说我每天对自己的剖析, 就是我自卑的来源, 或者是表现? 想不通了.